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的培养(锦集5篇)

没想好呢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没想好呢”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的培养(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的培养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新形势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大情感的'培育力度,了解情感及情感教育的作用,同时根据情感的特性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其培养.

篇2:多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多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年12月  尹睿

…… 此处隐藏7756字 ……

3、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类生活,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探索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价值观的'异化体现在行为与认识的脱节:对“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又对崇尚自我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义嗤之以鼻。现实的践行中,顺应并且认同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以致当今的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多的青少年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甚至是人际关系,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人生价值观向金钱和个人倾斜,同时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需要及满足,以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为特征的西方大众文化对思想正在影响走向成熟的青少年,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教义,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思维模式较前辈人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替代,追名逐利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隔阂。

三、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途径

为了更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笔者以思想品德拓展课为教学平台,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展开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知识,着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的提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学习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生活能力的内涵是什么?目前理论界的界定多种多样,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即面对生存应有的智慧;.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具有同情心,关怀体谅他人;具有正义感,尊重人权,憎恶错误行为;具有开朗乐观的品格,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自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责任感和自助精神;正确获取和选择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和健体的能力等等。可见生活能力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前提、发展的条件。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生活认识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思想品德学相关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例如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学会反思的智慧。让学生在挫折中不仅要学会坚强,更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首先就要应该的是挫折感,在课堂上,笔者邀请班里能够正确面对挫折的同学介绍经验,给班里的同学以借鉴。然后组织同学认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挫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凡是能够联系学生实践的教育内容,笔者尽量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进来,在小组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常识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认识;重新认识了生活的内涵,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知道养成良好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密切联系,并懂得了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生活能力。

2、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彰显人文教育的内涵

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为基础,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身心综合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符合特定的社会要求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使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它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失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能力的机会。现代教育学理论阐明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现今的独生子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中长大,个人的技能和能力都十分的突出,创新意识、突破思维都有很好的发展,但是,个人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只包含这些,团队意识、协调能力和对社会秩序、环境秩序的尊重也是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独生子女们良好的道德素养,笔者结合现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状况,主要通过拓展课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了必修课程教材外的许多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例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儒家的自省思想,因为儒家观念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的思想,其中强调通过学习,见贤思齐,自我反省,加强修身,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学生认为这种思想对于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寻求内心的和谐,正确应对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是有作用的。在呼吁人文教育的今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少不了培养学生讲求诚信、追求道德的完善,有人把今天的独生子女归纳为“四不”:对己不严厉,对人不让礼,对事不感激,对物不爱惜。笔者在这种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借鉴传统的人格教育思想,进行传统和现代的对接,例如在分析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贪求的社会现状,对学生有何影响,学生通过了解古代的富贵观,特别是孔子的富贵论,知道任何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利益与道德之间的问题,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正常的追求和欲望,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关键是如何求富贵,是否取之有道。在肯定人们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去获取富贵的同时,孔子反对惟利是图,不择手段,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过去的道德观念的现代价值,这些道理无不包含着个人身心和谐的丰富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协调人们对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当这些知识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常识时,学生就有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育内容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的意义就更深远。人文主义教育观是从实践的观念、从生活认识论出发的,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个体,有效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实践智慧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和目的,现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形成人的个性的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生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